身兼中国人大代表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昨在微博建议科学防疫,呼吁缩短封控期、停止一人确诊或疑似便整幢楼全封的文章,出现大半天后被屏蔽;另外,防疫专家钟南山指动态清零不能长期维持,中国需要有序重新开放的学术文章,亦遭学术期刊下架。
刘小兵19日早发表题为《关于进一步提高全国防疫工作科学性的建议》帖文,文章虽未反对动态清零,而是说要真正理解,但仍然不能过关,帖文当晚便被人发现屏蔽,点开后出现“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的字样。
据《明报》报道,刘小兵在文中指出,Omicron病毒潜伏期已缩至三到四天,但“封控期仍机械地照搬以往,有的部门还层层加码”;排队做核酸,导致病毒更易传播;一人确诊或疑似就对整栋楼、整个小区甚至整座城市封控,做法“加剧恐惧心理”,引发大量人道主义灾难。他更抱怨,“人们需要的紧缺物资送不进来,什么莲花清瘟却每户不缺送到,紧缺的运输力被其过度占用。”
刘提出多项建议,包括重视防疫政策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赋予下级决策者和执行者因地制宜、权衡利弊的权力”、缩短封控期、优先采取抗原检测虐、对无症及轻症实施居家隔离、“严查发国难财的个人与组织及其背后的保护伞,阻止利益集团的形成,消除调整与改进防疫政策的障碍与阻力”。
近期不少中国医疗专家就“动态清零”表态,包括退休前为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副院长的缪晓辉曾撰文,呼吁关注新冠肺炎疫情下非因疫情的额外死亡率等各种次生灾害,倡议居家隔离,并喊话掌握话语权的传染病专家吴尊友和梁万年,不要继续误导人民。
钟南山关于不能长期维持动态清零文章下架
另外,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联同广州专家在本月上旬上架的英文版《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文指出,动态清零不能长期维持,中国需要有序重新开放,让社会及经济发展恢复正常,并适应全球重新开放。文章又为有序重开提出多项建议,包括以省时省力省资源的抗原快速测试作为社区检测的首选,以及加强全国疫苗接种率和加快研发针对性的药物等。

有关文章被部分外媒视为是中国政府为终结“清零”铺路,但文章公开后,旋即被期刊下架。
钟南山的文章发布后,引发搜狐、网易、腾讯等大陆多家媒体的转发,但截至目前均已遭到删除。
以时序看来,期刊文章一般需要长时间的审阅期,有关文章可能是在党总书记习近平在3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针对这一波疫情重申坚持“动态清零”之前提交,刊出时成了与主旋律不同调而遭下架。
而中疾控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中国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等继续发表文章,为“动态清零”护航。
中国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4月18日发文,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与病毒共存”“病毒流感化”等错误论调,中国卫生健康系统要发扬斗争精神,巩固防控成果,迎接中共二十大。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19日在嘉定区视察时也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孙春兰副总理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提出的要求,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