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的南方遭受洪水的袭击,看到照片和视频,不禁令人关切。

其实,荷兰也曾经遭受洪水的袭击,但是,后来学聪明了,除了展开巨大的工程,保护这个在海平面之下的国家,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投资。

学习关于荷兰水利的荷兰语时、碰到的一个单词就是Kering,其动词是Keren,是“阻挡,使改变方向”的意思。于是,看到了荷兰有不少的waterkering,也就是水坝、水闸,也知道了这些用来抵御海水入侵、防止洪患的水坝水闸有不同的作用和分类。

比如说Primaire waterkering(基本防洪坝)、Secundaire waterkering(二次防洪坝),还有其他的各种的 waterkering。

基本防洪坝就是在荷兰外围海水河水的大堤大坝,或固定或活动的模式,如著名的拦海大坝,连接Enkhuizen和Lelystad的大坝和著名的三角洲工程(Deltawerken)的一些人工防洪坝。

2018年的1月3日,包括荷兰在内的欧洲局部地区迎来了一场大暴风,海水上涨。这场风暴,席卷欧洲,在荷兰,风速最高达到每小时140公里,海水上涨的幅度和高度可比1953年那场灾难性、造成荷兰1800多人死亡的大洪水。

不过,当天,荷兰五大活动的水闸一起关闭,这在荷兰历史上是第一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五大水闸是:Algerakering(又称为Stormvloedkering Hollandse IJssel)、 Oosterscheldekering、Hartelkering、Maeslantkering和 Ramspolkering,都是在1953年之后陆续修建而成的,一年各自大约关闭数次,这次的暴风进行了一次实战的检验,同时关闭,证明了工作良好。

可以说,这次风暴荷兰方面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而且根据保险公司的估计,物质损失也比预期的要少,这是荷兰防洪抗洪的一大成果。这场风暴,损失最严重的是法国。

二次防洪坝就是内陆的各种堤坝系统,对付内陆的河水,地位虽然没有基本防洪坝那么重要,但是,也是全国防洪抗洪系统的重要一环。

在荷兰,还有一种防洪的神器,就是可自动提升的防洪坝,荷兰文是zelfsluitende waterkering。这是荷兰的发明创造,从1998年开始,已经推广到其他国家,并且证实发挥了作用。

图片

这是人工建造的一种堤坝系统,用于防止暴雨、飓风或者迅速融化的积雪带来的水患。其原理是在人工建造的活动堤坝和水位之间建立通道,让堤坝可以随着水位的上涨而自动提升,省时省力。这种堤坝,平时藏于地下,自身得到很好的保护,洪水来了才随着水位的上涨而升高。这个方案,简单而聪明。

图片

在荷兰的中部小城Spakenburg,就建设了一道长达300米的这样的堤坝。

这种技术已经出口到世界。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档案馆,就有两道这样的堤坝;在英国的Cockermouth,也有一道长120米的自动堤坝。

居安思危,荷兰也在提高警惕,随时发现隐患,毕竟,荷兰人民生活在海平面以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