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权研究所(College voor de Rechten van de Mens)得出结论,荷兰税务机关在处理欺诈行为时特别歧视外籍人士,那些具有外国血统的人士更常被视为潜在的欺诈者,过去,税务局关于福利申请的处理方法和流程,特别针对外籍人士。

该研究所的调查集中在税务局以及福利发放部门的解决欺诈的方法上,关键的问题是,使用这种方法,是否外国血统的居民比荷兰血统的人更频繁地受到检查。

根据研究所的说法,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外国血统者比荷兰血统的人更经常被选中接受监督和检查,外国人也更有可能被归类为‘故意犯错或有重大过失者’ 。”

人权研究所调查的重点是税务机关反欺诈的各种形式和方法,例如被称为CAF的团队和 HOTHOR团队,两者分别是“Combiteam Aanpak Facilitators”和“Hoge Toeslagen,Hoog Risico”的缩写,前者是综合对付造假的团队,后者专门对付较高津贴发放的高风险。

该研究所确定,在 CAF 团队的工作方法下,外国血统居民被认为是欺诈者的次数是荷兰血统者的 16 倍。同样,在 HOTHOR团队的方法下,外国血统居民被挑出来接受检查发生的频率,是荷兰血统者的5倍多。

制度性的种族主义

被检查者确实可以访问他们的档案文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说明进行欺诈检查的确切原因是什么。

今年早些时候,荷兰内阁承认部分税务机构受到制度性的种族主义的影响,检查者只是根据被检查者的出身或其他特征,如国籍、年龄或性别等被挑选出来的。

还有一些欺诈者的名单在流传,上面甚至注明是“罪犯”的字眼。

荷兰RTL Nieuws的政治记者施赖内马赫斯(Roel Schreinemachers)称,人权研究所的这项发现对受害人来说是一个突破:“这证实了许多受害人长期以来的怀疑:他们被贴上欺诈者的标签,纯粹是因为他们的种族出身。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人权研究所现在正在扭转举证责任,税务局必须每一个案证明他们并没有歧视,并且要有充分的理由,才能审查某人。”

这个结论,对过去被认为是欺诈者因而提出投诉的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们的案件中,他们不再需要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是让税务局指出调查的具体理由。

从现在开始,首先由税务局证明其行为并没有违反《平等待遇法》;另外,对某人的欺诈审查,要有客观的理由。

图片

引起内阁辞职的荷兰托儿津贴事件

这是由荷兰的托儿津贴事件(Toeslagenaffaire)引发的调查。

托儿津贴事件,是指从2004年到2019年,荷兰约2.6万名父母被荷兰政府指控为使用欺骗手段获取育儿补贴,涉及7万名儿童,荷兰税务局还要求这些家长归还高额的育儿补贴,有双重国籍的家庭,更是受到额外调查,使这些家庭陷入困境。

荷兰当局此举被指歧视少数族裔,违反了法治的基本原则,而数千户受指控家庭因要归还高额的育儿补贴,而陷入困难的境地。

2018年9月,事件真相被公开,不断发酵,导致2021年1月15日,吕特的第三任内阁因托儿津贴事件而辞职。

荷兰的人权研究所

荷兰人权研究所(College voor de Rechten van de Mens)是荷兰人权的独立监督机构,其设立有法律的依据,但是,并非司法机构,其裁决并非具有约束性。荷兰人权研究所,是开展人权研究、向政府和国会提供建议、向国际人权机构报告、提供信息并促进人权教育的机构。 此外,该研究所在个别案件中可以判断某人是否在工作、教育或作为消费者方面受到歧视。

该研究所还负责监督《联合国残疾公约》在荷兰的实施。

分享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