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放松疫情管控的“新十条”出台,为了配合政策变化,中国官方媒体也迅速修改了对新冠病毒和疫情的描述方式。从指出抗疫面对严峻形势到宣传病毒并不可怕,官媒只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口径上180度大转弯。中国网友嘲讽官媒:“灵活的科学精神、动态的新闻良心。”
据彭博社报道,近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领导人在安徽黄山参加会议时,似乎获准无需隔离就直接与中国领导人和媒体代表见面,显示北京正在释放出更多开放的信号。
美国之音报道,中国在11月中旬发布优化防疫措施20条,官媒如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仍强调精准防控,依然声称当前仍面临着疫情扩散风险,没过多久,官媒突然改口。
11月28日,中国新华社还联连续发文,称坚持“动态清零”。
但新华社12月5日发表的时评指出,随着奥密克戎(Omicron)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累积,中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与任务,并称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
隔天央视新闻频道引述专家分析,称奥密克戎非常接近季节性流感;8日环球电视网主持人刘欣在推特和微博转贴采访专家的片段称,不需要害怕新冠病毒,传统中药就可以减缓染疫症状。
对此,中国美国商会前主席、现居北京的美籍律师齐默曼(James Zimmerman)在推特发文:“宣传机器正疯狂工作。就像魔法一样,所有‘清零’带来的过度措施和不满都将很快被埋葬和遗忘。”
而官媒发夹弯则被网民狠酸:“灵活的科学精神、动态的新闻良心”、“现在和躺平摆烂有什么区别?”、“群众:什么时候开放啊?北京:十;群众:十个月?十周?北京:九、八、七…。”
一张极为讽刺中国之前防疫不合理的照片在网络疯传:明明是9减4如此简单的算术,经过10行没有必要的复杂演算,还是得出5这个答案,并批注“艰辛探索”4个字。
但许多中国民众的确担心突然开放后,才是疫情恶化的开始,因为过去严封控的三年里,中国大量资源投入于清零,并未设想放宽后的医疗负荷困难,而且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有效性偏低。
官媒《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冯子健指出,中国政府松绑防疫封控措施后,80%至90%的中国人都难免遭遇一次奥密克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