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0月20日,在庆祝苏里南华人移居苏里南160周年庆典仪式上,当时的苏里南总统鲍特塞(Bouterse)出席了盛大的庆祝晚会,向着特意率团前往苏里南参加这个盛大活动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向着中国驻苏里南大使杨子刚,向着在场出席活动的华人、苏里南人和各民族人民,一字一句地说:中国人,从最早来的契约劳工,到后来的自由劳工,从过去来的小餐馆、小杂货铺的主人,到现在的大商场老板大业主,可以说,来到苏里南的华人,包括了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人。中国人构成了苏里南的一部分。中国人,为苏里南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与苏里南的关系是长期的。

鲍特塞在荷兰乃至西方国家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是,在荷兰的苏里南华人却是务实的,他们虽然很大的一部分在苏里南独立发生的政变时候来了荷兰,但是,经过几十年代变迁,物转星移,如今的苏里南华人安居乐业,他们也早就乐于再次回到那个他们的祖父祖母辈、他们的父母辈、他们自己都曾经洒下汗水的地方。
带着割不断的情剪不断的意,荷兰华人组成代表团,前往苏里南参加苏里南华人移居160周年纪念活动仪式,(2013年)10月12日晚,乘坐苏里南航班飞机抵达苏里南机场。

次日,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除了率团的几位领导,Michael Chang(张炳麟)可以说是我第一位认识的本次代表团的一人。那天,他在墓园,在公祭活动开始之前,先行拜祭了他的父亲。我还听说他的母亲尚在苏里南,住在老人院中。他告诉我,1975年的独立运动,不少人离开了苏里南,自己就是在父亲的要求下,前往香港读书的。后来,父亲去世了,自己就再也没有回到苏里南,而选择了到荷兰谋生,母亲也随之到荷兰去。可是,前几年母亲要回到苏里南来,因为,“这是她的故乡,有她的亲人死在此处葬在此处,而且,生活也过得不错,为什么要离乡背井呢?”这个小小年纪从外国移民来到苏里南的老人家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说。
像张这样的境遇的,有一些。
团长汪永全则是属于另外一种情况。他1969年来的苏里南,在这里长大,1975年的独立,他没有走。“那个时候,走的多数是有一定产业的人,他们怕独立后失去荷兰保护,失去财产。而我,当时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打工仔,一无所有,怕什么?一无所有,正好发展呢!”
可是为什么1982年又走呢?
“那时候懂得看新闻,知道发生了政变的事件,知道有人死了。感觉到政治上很混乱,自己做生意也受到影响,因此才决定到外面碰碰运气,也去过其他一些国家,最后,太太选择了荷兰,于是就到荷兰搞居留,就这样,在荷兰也就一晃又几十年了。”
他说的政变及其相关事件,是1980年的政变和1982 年的“十二月谋杀”。
那些无论如何都不走的人呢?

可以说,不走的不少人生意做得很成功。在广义堂、中华会馆、华侨商会三大客属侨团中,著名华商比比皆是。这为侨界的事业带来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三个客属团体,不仅拥有自己的会所,而且,目前本地两份华文报纸,就是三个侨团分别出版的,一个中文电视台,还有一所主要的中文学校,是广义堂的单独营运。中文学校学生近700人,有别于荷兰乃至欧洲的中文学校,是每星期一至星期四下午都上课的,任教的都是职业教师,领取足够生活费用的薪酬,自己还可以兼职。
这次到访,所到之处,到处看见中国人的超市、饭馆、发廊林立,有的外面的墙壁干脆就写中文。这就是某些外国传媒中所说的“中国人大举入侵苏里南”,而鲍特塞所说的“来自中国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人”。苏里南华人这几年人口增长得特别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苏里南华人已经达到将近5万人,占这个国家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
新的华人的进入,也促使了新的侨团的发展。
“很开心,看到同胞在苏里南事业发展得不错。当然,苏里南会还是个资源未完全开发的国家,有丰富的铝矾土、黄金、石油、木材和稻米等资源,可以发展的机会很大。”汪永全说。
的确,苏里南这些年政治稳定,民主上轨。这次的来访,还接触了一位年轻的华人女议员,Noreen Hoi-Lai Cheung,三十出头,她是代表团一位成员的亲属,属于总统鲍特塞的党派。据说,在议会中的华人议员有两人,另一个属于在野派。
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那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制度都会出现的,苏里南也不会例外。

在庆祝华人登陆苏里南160周年的大游行过程中,来自荷兰的华人也十分兴奋。他们跟在广义堂的车后,和着苏里南歌手的歌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邻近的总统府建筑物的阳台,160个气球升空;不远处,长达160公尺的鞭炮鸣响。
台上,各个民族的演员,载歌载舞,彻夜无眠。
2013年10月,华人登陆苏里南160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办,而这,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祝福苏里南的华人兄弟姐妹,在新的开始中,继续前行;祝苏里南各族人民,包括华人、印度人、印尼人、欧裔人和印第安人,和谐共处,同创辉煌。
(2013年,原题为《缅怀先贤、友爱相亲、和谐共处、同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