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an Goolsbee

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罗奇(Stephen Roach)本月12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抛出“香港玩完”观点,引起争议。

罗奇2月12日在英媒撰文“我痛苦地承认香港已经玩完”,称在本土政治、中国经济和中美关系转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推出的救市措施可能也难以挽救香港经济。

罗奇表示,股市一直是香港成功的主要象征,但过去20多年来,香港股市走势几乎是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之中成绩最差的。

罗奇悲观的言论招致许多香港官员和知名人士的批评和反驳。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在《香港经济日报》撰文指,罗奇的言论属以偏概全,香港的经济发展并非只单一地看股市。

叶刘淑仪续称,罗奇在2010年左右已离港返美,并且已有多年没来香港了,难免对这个他一度称之为家的地方,缺乏最新最透彻的了解,因此欢迎他再来港了解香港的实况。

不过,罗奇昨(19日)在社交平台上X,反驳叶刘淑仪的说法。罗奇表示,叶刘淑仪将香港困境归咎于美联储,是一个非常无力反驳。另外,她亦错误地断言他多年没去过香港,他说,“事实上,我在2023年已经去过3次香港!

稍后,香港名流发表言论,很多人批评罗奇的“香港玩完论”。

其中,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杨华勇文章称,罗奇慨叹香港“玩完”,和1995年回归前美国《财富》杂志以“香港已死”作封面故事何其相似。“香港已玩完”必然也和“香港已死”一样,沦为笑话。

不过,今天出现角度有所不同意见,香港前运输及房屋局长张炳良说,如果社会可以畅所欲言,香港就不会“玩完”。

张炳良2月21日在《明报》撰文称,无论是“香港玩完论”还是早前的“金融中心遗址论”,都反映外界对香港现况的质疑正在升温。

他认为,国家及香港均应深思,为何过去长期知华、亲华的美欧澳学者,近年纷纷变成疑中、反中派,不要轻易诉诸“反共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

张炳良说,香港不能因昔日盛世而想当然,以为大洒金钱多搞盛事,便可轻易返回世界舞台中央。

他指出,香港经历2019年的悲剧后已大不如前,在中美角力下,香港与国家荣辱与共,不能返回以往中西“左右逢源”的日子,香港应思考如何在新地缘政治环境下重塑中西、中外之间的桥梁角色,让世人看见中国活泼、自由开放的一面,寻找新出路。

张炳良写道,当香港“社会上人心振奋、畅所欲言、创意自由、敢于作为,自信地面对不能回避的新环境挑战时,就不会‘玩完’”。

罗奇的最新回应

在最新的媒体访问中,罗奇表示,如果北京希望这个金融中心拥有更好的未来,就必须修复自身经济并让香港自我管理。

罗奇2月12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我痛苦地承认香港已经玩完”(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

据彭博社,现任耶鲁大学资深研究员罗奇2月21日接受彭博电视访问时说,北京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修复自己的系统”。

他也补充称,北京也需要更积极、更透明地强调对“一国两制”模式的承诺。

罗奇表示,解决中国经济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并不容易,迄今为止,北京为遏制通货紧缩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等问题所采取的举措是“微不足道”的。

对大湾区的概念,罗奇说,这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概念,允许香港发挥作用,但深圳等其他城市可能发挥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他说: “香港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罗奇何许人也?

79岁的罗奇,祖籍爱尔兰,被公认为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经济学家之一。他1982加入摩根士丹利负责经济研究,1991升任首席经济学家,2007担任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目前是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不时在欧美媒体撰文和现身电视台评论环球经济。

罗奇最为人津津乐道,是他擅长预测大型转势;例如1997年初曾预言亚洲快要爆发金融危机。2007年,罗奇出版著作《新货币主义》,认为过去20年利用杠杆制造的价格泡沫将难以维持,警告投资者全球股市及债市将要面对触目惊心的后果。两大预测皆不幸言中。

过去一年港股表现不济,罗奇预言由于香港政治、中国经济和中美磨擦这三大因素,香港将逐渐失色及衰落。他批评特区政府2019年推动《逃犯条例》修订,引发大规模示威活动,以及其后中国政府实施《香港国安法》。只看这些看法,很可能以为罗奇是反华派,但他昔日可是中国的好朋友。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罗奇已经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在国际上带起第一轮的中国投资热,是鼓吹投资中国的华尔街代言人之一。他经常成为中国领导人的座上客,2008年环球金融海啸时期更出任港府的经济机遇委员会成员,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意见。

2019年中美贸易战开火之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曾经引用罗奇文章观点,批评美国对中国的一系列指控经不起认真推敲,呼吁美国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和中国树立互利双赢的理念。

2020年罗奇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又称赞冠病疫情在中国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证明了中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他期待中国继续深化经济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但从2021年开始,罗奇对中国的态度明显转变,坦言自己原本是“打死不退的乐观主义者,但现在也陷入深刻怀疑”。他前年还表示,不会再踏足中国和香港;当时市场上已有评论形容罗奇的态度逆转,是华尔街重新评价中国投资的重要转捩点。

不过翻查资料,香港财经杂志《智富》在2009年初专访过罗奇时,当年全球刚好爆发金融海啸,罗奇毫不留情指香港前景非常黯淡,直言Sars时期香港只是因为疾病而造成经济萎缩,现在是金融业有病难愈,较Sars时更糟糕。

罗奇当年“唱衰”香港,并没有引起外人留意,反而是日前他发表“香港玩完论”,却引起香港社会纷纷评论。有官方背景的《大公报》更连日发文炮轰罗奇的文章抹黑香港,其中一篇文章批评他身为经济学家,竟以充满主观色彩的字眼来预判一个地区的前途,显然与学者应有的专业精神相违背。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其实,很难评价罗奇的观点对不对。理论上,一件事未发生之前,任何情况都有机会发生,香港经济“已玩完”和反弹皆有可能。外人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结论,是个人的言论自由。

当然,从正面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好转,香港经济前景应该不会如罗奇所描述那么悲观。事实上,罗奇也不是看空中国、看衰香港的第一个。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公开预言“香港已死”,后来事实胜于雄辩,成了历史笑料。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若连中国老朋友罗奇也“误解”和看淡香港,港府更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有理有节地向国际社会阐述香港的前景一片光明,这和乱扣帽子式的回应是两回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