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两岸记者联合采访98岁的抗战老兵李树。

“看到滇缅公路保存的路段,一块块石头嵌合在一起,跟欧洲城市的路面一样整齐。当年云南的老弱妇孺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修的路,70年后还能走车,非常了不起!”近日,在云南保山举办的第六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理事长胡筑生分享了自己重走滇西抗战路的所见所感。

研讨会汇聚来自海峡两岸的退役将领、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代表等近200人。随着嘉宾致辞、学者发言和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历史脉络和历史细节渐次浮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变得愈发清晰可见。

巨大贡献

“由2017年开端的两岸抗战历史学术研讨会,每年会址的选择暗合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今年我们来到80年前中国远征军发动反攻作战的滇西地区召开第六届研讨会,具有特别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致辞时表示。

滇西抗战是抗战史的重要一环,云南省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和良辉表示,抗战期间有42万云南子弟参军作战,有4个军20余万人出省奋战在抗日疆场,参加重大战役20余次。云南还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援,捐赠飞机200余架,征集粮食1574万多市石,征用民工数十万人,修筑了滇缅公路、中印公路,架设了中印输油管道,扩建和新建机场55个,开辟了著名的“驼峰航线”,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作战。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秘书长奚国华作报告时表示,当年滇西人民在9个月内靠肩挑手提筑成全长11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是中国当时唯一的国际交通运输线,是抗日战争的“输血线”和“生命线”。

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在“西南联大三次从军热潮”的报告中讲到,抗战时迁设于昆明的西南联大,从军学生约1100人,占学生总数的14%。他以幻灯片展示一位西南联大从军学生的手书:“同学们!谁使我们流亡到长沙而昆明?努力吧!不要忧愁!不要苦闷!总有一日我们会重聚在清华园内狂欢痛饮。努力吧,国家有出路个人才有出路……”青年学子国难当头之际义无反顾的爱国热忱跃然纸上,令与会者为之动容。

深刻启示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两岸专家学者围绕“滇缅作战与云南抗战”“中国战场的坚持与反攻”“大后方与根据地建设和发展”“中国与战后国际秩序的筹划”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抗战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退役上将、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张仕波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付出巨大牺牲取得的,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抗日战争深刻启示我们,中华民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王建朗表示,在敌强我弱的战争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最终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基础是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御敌。今天,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岸也面临着新的变局。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也是我们战胜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素。

会议期间,两岸记者联合采访了两位当年参加滇西抗战的老兵。96岁的抗战老兵刘贤仍清楚记得当年的小曲:“怒江水,清又清,怒江边岸扎军营。营中弟兄多精壮,打鬼子个个好本领……”老先生表示,自己有个心愿,就是有生之年想去宝岛台湾看看。

98岁的抗战老兵李树卷起裤管,给记者展示松山战役在他膝盖留下的弹痕,“这场仗打了95天,山头被炸得没剩一根草一棵树,惨不忍睹……”他说,“当年上战场,就是为了子孙后代不用打仗。”

珍爱和平

研讨会结束后,两岸代表走进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在文物和史料中感受滇西抗战如何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创造胜利奇迹。纪念馆大厅的三面高墙上,呈矩阵式悬挂着千余顶中国远征军留下的钢盔,每个头盔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战争的残酷在这一刻具象化了,让我很难受。希望我们的世界不再有战争。”台湾青年苏允恺说。

苏允恺说,这趟行程让他重走了外公曾经走过的路。“他是云南昭通人,从小跟着部队去山东打台儿庄战役,之后参加滇西抗战。体会当时他抗战的精神和艰苦过程,让我非常感动。”他说,希望把自己了解到的抗日战争历史传递给更多台湾青年。

在安葬3000余名中国阵亡将士及盟军士兵遗骸的腾冲国殇墓园,两岸代表为抗日英烈献上鲜花,祭拜致敬。滇西抗战纪念馆馆长杨素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944年腾冲光复时已成一片废墟,老百姓大多无家可归,但却争相捐资捐物,先把国殇墓园建起来。“这是人民群众感恩的心。”杨素红说,直到现在,当地很多老人小孩清明节都会来墓园祭拜。

在瑞丽参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时,两岸代表被南洋华侨舍生忘死共赴国难的义举深深震撼。滇缅公路通车后,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从踊跃报名的志愿者中挑选3200余名华侨青年组成回国抗日服务团。他们毅然放弃优裕的侨居生活,辞老别亲,蹈海归国,驾驶2000多辆汽车组成运输大队,在日机轰炸、公路塌方、疫病横生、事故接连的特难环境中,以“七日一往返”永不停顿的抢运,自1939年至1942年间共抢运军需物资50多万吨,先后有1600余名华侨机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站在滇缅公路锁钥——畹町桥上,台湾教师刘先昌感慨万千。当年,10万中国远征军就是从这里跨出国门赴缅抗日,南洋华侨机工也是从这里将抗战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国内。“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我们绝不能忘记。”刘先昌说,铭记历史是为了缅怀先烈,也是为了珍爱和平。(本报记者 王平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8月27日 第04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