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歌手在开幕式上演唱。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从语言、文字、饮食、节庆、信仰、伦理到思考方式,都受到中华文化的浸润。无论分隔多长时间,中华文化始终是两岸之间最根本的连结,不会随着时间而断绝。”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开幕式上,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刘兆玄致辞时表示。

责无旁贷 矢志不渝

随后的3天时间里,两岸嘉宾在文学主论坛、7场分论坛、10余场展演展示及文化交流参访活动中以文会友,共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就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会两岸人士展开讨论。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致辞时表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以和为贵,守护共同家园,我们责无旁贷;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为邦本,增进同胞福祉,大陆始终如一;中华文化历来崇尚自强不息,实现民族复兴,我们矢志不渝。

“两岸分隔70多年,文化的发展和演进当中,产生了不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但这正是未来两岸交流合作中非常丰富的课题。”刘兆玄说,台湾近年来有人推动“去中国化”,试图将台湾从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剥离出来,这是对历史记忆的割裂,是自绝于中华文化,是自断文化根源的严重错误。

台湾中华文教经贸创意协会荣誉理事长洪孟启表示,两岸同胞的血液中蕴藏着共同的感觉、感情和认同。两岸对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特别是对民族复兴伟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学乡土 诗词家园

文学主论坛上,台湾作家杨渡以“1945年台湾光复的人文记忆”为题,分享了几位台湾文学界人士对台湾光复的记忆。时年12岁的林文月,从父亲口中听到“台湾人不再是二等公民”;陈逸松在日记中记下,永远忘不了获知光复消息时喝的那杯茶的茶香,因为那代表从零开始的新生;台南作家吴新荣丢掉家中被日本人强迫供奉的日本神像,重新摆上从床底下找出的祖先牌位……历史巨变中真实而深沉的情感,引发在座听众共鸣。

杨渡以台静农、林文月等在台传播中华文化的故事为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台湾传承深远、润物无声,即使日本窃据台湾数十年,台湾光复后仍有无数台湾民众展现出深厚的中华文化认同。

台湾散文作家黄碧端介绍了台湾光复后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当前在台湾,文学遭遇极大挑战,一些文学杂志、报纸副刊等都在苦撑局面。”她不无忧虑地说,进入网络时代,阅读者变为观听者,媒介所呈现的内容因简化而降低品质。更严重的是,台湾语文课本删减了文言文比例、调减课时数,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字能力普遍下降。

“中文本身就是一种乡土,诗词本身就是一种家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表示,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时代迷失在键盘之中,想一想中国诗词中的春秋往来,就能唤醒两岸同道者更多的共同记忆,“我一直相信文化这种血脉永远无法斩断。”

影视音乐 共振共鸣

“我看了三遍《繁花》,太喜欢了”,曾出演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台湾制片人、导演阮虔芷受访时说。她和40余位两岸影视从业者一起,参加了2024年第十三届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暨首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电视论坛。

除了被大陆剧“圈粉”,很多台湾嘉宾亲身推动两岸影视文化交流。台湾导演林育贤向记者回忆起十多年前因电影《翻滚吧!阿信》来大陆路演的情景。行前他也曾心存疑虑,实地交流后就发现,能打动台湾观众的作品,同样能打动大陆观众。

“每次和台湾电影人合作,我都感觉特别亲切。”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在此次峰会的电影论坛上表示,台湾导演对情感有细腻体察,大陆导演有技术、创意和动力,共同挖掘题材资源,携手深度融合创作,必能产出优质佳作。

“近年来,台湾涌现了大批青年导演,但两岸导演交流不似当年热烈。”台湾导演朱延平说,业界生态断链将会影响台湾电影行业发展前景,他鼓励台湾导演跨海探索,盼论坛成为交流合作起点,增加对话、包容与理解。

一线娱乐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季声珊认为,两岸在音乐演出、创作及艺人经纪等方面联系密切、互动频繁,相关领域市场繁荣活跃。希望推动两岸加深音乐领域合作,让两岸音乐人产生更多共振共鸣,将中华文化的内涵更好融入作品中。(本报记者 王平 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0月28日 第04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